輔具家ATHome
2021.07.20
給照顧者的心底話:你要有餘裕、才能發展愛-專訪家總秘書長陳景寧

/小虎文


「社會的型態已經改變了,我們去看很現實的數字,現在的每戶平均人口數已經到了2.51(註1), 家戶中還有20%的老老照顧、1/10獨居......用親情孝道來捆綁照顧這件事的年代已經過去了,超高齡社會照顧這件事,要讓政府體制來負責。」

 

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陳景寧,她聲音溫和卻鏗鏘有力,倡議照顧議題多年的她,和我們聊起「照顧者的旅程」,即使從住院開始,就要展開各種照顧事項,但往往照顧者不會把自己放第一位,也不認為自己需要協助,因此身心壓力越來越大,照顧悲歌時有所聞。

照顧是國家的責任?思考北歐經驗

 

可是當時間很快來到2025年(臺灣推估進入超高齡社會),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%,會不會我們「被迫改變」現在的照顧型態呢?長照3.0即將來臨?


「照顧這件事,我們很難置身事外。我們的社會文化上會要家人犧牲奉獻,但最最困難的是『照顧就是人生』,但現在家庭的結構已經改變,家人之間不同住的話,照顧是很困難的。」

「北歐早已認清,照顧是國家責任。透過稅收、制度的設計,國家能提供整體的照顧資源與量能,家庭照顧則以人為主體。不再用愛綑綁親人、負起照顧全責。事實上,照顧者要心有餘裕,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他人。最近有個數字,老人受虐跟照顧比例越來越高,大家想想為何會如此?」

 

最殘酷的事實是......照顧誰都躲不掉

陳景寧說,每個人都會變老,我們會遇到照顧別人、或是需要別人照顧的時候,照顧這件事,沒人躲得過。政府要與民眾對話,來引導民眾了解什麼是長照?讓民眾知道「自己可以怎麼問問題」、「自己有哪些選項」、「自己可以做哪些行動」,而不是三不長照(註2)。

 

在連續性照顧裡,輕中度(失能失智)的長輩可以在社區照顧,但若是中重度之後,就需要外籍看護協助、進入機構照顧了。每個人都可能需要階段性的照顧安排,重要是不同的時間點介入時,服務的量能都要充足。」

 

「我認為我們要多些投資政府,少些投資兒女;讓政府可以發展公共化服務的照顧體系,讓人可以放在勞動力、發展經濟。而不是要照顧者一直學習照顧技巧,照顧要回歸專業。」

照顧等於人生,專案式管理找到最佳方案

我們現在會常常聽到--「以提昇被照顧者能力為目標」的照顧氣氛, 陳景寧提到,在期望長輩能力越來越好的同時,無形中也是要求照顧者要做得更多、要犧牲。

如果要減輕照顧帶來的壓力,未來我們可以走向「照顧專案管理」,讓家庭協議有「第三者」作為主持人,不去介入情感、理性判斷,提出真正適合家庭的照顧計畫,降低照顧者受委屈的隱形壓力。

照顧者不該被犧牲,你要找回自己的名字

誰的權益放在前面,就會以誰的中心為主軸而出發。每當我們接到照顧者的電話,我們不會先問你有沒有什麼事要協助、處理。而是問『你是誰』,你不只是照顧者,你同時是別人的媽媽、別人的太太,你也是你自己。」

 

1960年代,瑞典已經由國家來照顧個人,追求的是平等的愛,而不是需要身體照顧,才能表達愛。被照顧如果有選擇權,能不能有讓家人間更有尊嚴的方式來照顧呢?我認為照顧者要明白,照顧的愛,要自己先有餘裕、才能發展愛。」

照顧是全球性的議題,因為過去的時代「從來沒有活這麼老過」,我們只能做好準備,多以「使用者體驗」設計,從「政策體制」著手,放下心中對孝順、犧牲的罣礙,也少對他人的照顧選擇指指點點,「高齡社會的公德心運動,就是親朋好友少句話」陳景寧最後這樣說。


 

1

內政部建物所有權登記資料計(2019/5

 

2

長期照顧有三不現象,也就是「民眾不知」、「服務不足」與「分配不均」。